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动态

国内铜材的产品质量和发展
发布时间:2023-05-12   浏览:2112次

我国铜加工材的产品质量与过去的二十年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整体上看,基本改变了“脏、乱、差”(表面不净、长短不齐、精度差)的面貌,光亮、清洁的产品已成为铜加工产品的总体面貌,基本实现了普通铜加工材向高精度铜加工材的转变,许多产品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如我国的空调铜管,铜水(气)管,白铜管,黄铜棒、线等受到国外的欢迎,近几年出口量均保持在50万吨以上。

产品的技术标准大多进行了一次或二次修订升级(由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产品的技术质量指标更严格、精度更高。同时对一些可以量化而原来没有量化的指标进行了量化,使产品质量指标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更强,大部分

产品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产品的性能指标控制上,从过去注重某一指标改变为更重视产品的综合指标及指标的均匀稳定性,使产品的综合性能朝更高、更优的方向发展。

现代企业不但注重产品的内在质量,同时也重视产品包装的防护性和美观性。铜加工材已由原来的简单、粗放捆扎式包装改变为现在的分类、个性化产品包装,能够针对不同的产品特点、不同的用户要求,进行包装方案设计、选材制作及包装分类等,使产品包装更科学合理、防护性更强,并方便用户后续加工使用。

技术水平

近二十年来,通过大量的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及技术自主创新,大大缩小了我国铜加工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迅速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各企业不断着力进行新技术开发,涌现出了诸多铜加工技术创新成果。这些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转化,为铜加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我国铜加工业也因此实现了由模仿国外先进技术向原创性技术的重大转变。如两段式(连铸-冷加工)加工大量取代传统的三段式(熔铸-热加工-冷加工),生产工艺流程发生根本性改变;光亮铜杆的连铸连轧技术,已成为铜线杆生产的主流方法;管材卷式法生产技术由单纯的倒立式圆盘拉伸向圆盘拉伸与多连直拉相结合的技术***推进;连续挤压技术在异形材、窄薄带和汇流排生产中的迅速推广应用,水平连铸技术在紫铜和其他合金宽薄带坯生产中的应用,上引连铸技术在紫铜以外合金及中小规格管材生产中的应用等都取得了重大成果突破,走在了世界前列。

同时,为了改善产品质量、节能降耗,还涌现出许多所谓小技术,如潜流式熔炼转炉技术、超多线(头)水平连续铸造技术、电磁搅拌铸造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但大大改善了产品质量,而且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成材率及现场文明生产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多项自主创新的原创性铜加工技术已处于国际***地位,并被世界公认为铜加工技术的重大进步,如水平连铸-行星轧制-内螺纹管成型技术、铜材连续挤压技术及再生铜棒型材潜流多面连铸技术等。

产业发展程度

纵观我国铜加工发展的历史,我国铜加工产业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其中包括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企业规模、产业链的布局等。也正是如此,我国的铜加工 产业实力明显得到增强。我国的铜加工业生产集中度显著提高、规模不断扩大, 大型企业产能由不足10万吨扩大到20万-30万吨;国内前十大铜加工企业的 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20%;铜加工产业由内地逐渐向市场经济发达的东南 沿海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集中,前十大铜材生产省区全都在东、 中部地区,其加工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2008年达92.1%);全国 产量前十大企业基本上都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同时投资主体呈多元化,特别是 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其总产能已大大超过国有企业,所占比例已超过全国产能 的82%以上,在全国前10大铜加工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8席,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同时民营企业以延长产业链为思路,向铜加工的上游和下游纵深发展, 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洛铜-宏泰工贸13373787313:

0.2我国铜合金材料及其生产技术的发展 *5* 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企业规模、产业链的布局等。也正是如此,我国的铜加工 产业实力明显得到增强。我国的铜加工业生产集中度显著提高、规模不断扩大, 大型企业产能由不足10万吨扩大到20万-30万吨;国内前十大铜加工企业的 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20%;铜加工产业由内地逐渐向市场经济发达的东南 沿海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集中,前十大铜材生产省区全都在东、 中部地区,其加工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2008年达92.1%);全国 产量前十大企业基本上都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同时投资主体呈多元化,特别是 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其总产能已大大超过国有企业,所占比例已超过全国产能 的82%以上,在全国前10大铜加工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8席,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同时民营企业以延长产业链为思路,向铜加工的上游和下游纵深发展, 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序号 产地 2007年 2008年 2011年 155.61

1 江苏 143.59 139.21

2 浙江 138.49 151.16 189.06

3 广东 95.70 113.25 137.97

4 江西 55.80 108.73 156.46

5 安徽 43.08 56.76 126.00

6 河南 40.07 43.52 41.69

7 天津 22.47 26.47 12.84

8 辽宁 17.34 18.92 14.99

9 上海 14.61 14.15 37.93

10 山东 14.68 17.38 28.67

全国总计 628.80 748.59 1028

序号 企业名称 产量/万吨 销售额/亿元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公司 24 201

2 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1 160

3 1 海亮股份有限公司 14.7 79

4 安徽楚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10.9 4 38.5

5 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 10.4 51

6 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9.1 35.3

7 山东奥博特铜铝有限公司 浙江宏磊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6.6 7.2 40

9 沈阳星河铜业有限公司 6.2 35.2

10 广东华鸿铜业有限公司

 备设计和制造能力

铜加工产业化的发展,使我国的铜加工工艺设计、装备设计与制造能力迅速提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有新建铜加工厂均由国内自行设计。中国设计制造的装备如感应电炉、水平连铸机、轧机、挤压机、轧管机、倒立式圆盘拉伸机光亮退火炉、清洗机列、拉弯矫直机等,不但单机水平达到了较高水准,而且整

条生产线配套能力也大大增强。

目前,我国首创的具有结构简单、节能、环保的中小型潜流式联体感应炉组在世界上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管棒型线生产设备已完全国产化,并实现出口,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受到国内外客户的欢迎;高精度铜板带热轧机、四辊精车机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多辊精轧机尤其是六辊轧机的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轧机自动化水平进人了国际先进行列,关键零部件质量水平与国外的差距正逐步缩小。

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自主创新是一个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深人人心。因此,近二十年来大中型铜加工企业都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除了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外,还大力招揽人才,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或科研机构,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发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铜合金材料应用开发的热点及方向

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用第三代铜合金的开发

为适应集成电路器件高密度、小型化和高可靠性的要求,继Cu-Fe-P系、 Cu-Ni-Si系之后,发达国家材料研发大多致力于开发高强高导的 Cu-Cr-Zr系合金,其目标性能是抗拉强度在600MPa 以上、电导率在80%IACS 以上。为了提高强度,除进一步研究Cr和Zr 在析出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外,还主要集中在非真加 Zr 技术研究和产业化,以及添加Ti、Si、Mg等元素,进行微合金化以提高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我站观点。本站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推荐